先有学区房,还是先有鸡娃?一个类似的问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虽然,在房产类型中,学区房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投资标的,但是,在捆绑教育资源方面,学区房却是最稳固的护城河:就算日后教育投资失败,没能考上好大学,好歹还能给孩子留下一套房。

在中国的绝大多数一二线城市,优质的房产并不稀缺,但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一定是稀缺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之所以说优质的教育资源稀缺,那是因为学校的硬件设施,只要有钱就可以无限修建,甚至建得无比华丽,但是,懂得高考规律、懂得出题人命题意图、有多年实战经验、能保证初三、高三重点名校升学率的一线名师,一定只是少数人,而且不太可能批量生产。

但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由谁家的孩子来享受呢?最合理、也是普罗大众最有可能企及的方式,那就是用价钱、用学区房来筛选,达到标准能买得起学区房,就有资格享受优质资源,而不是靠关系、靠背景。

事实上,学区房和鸡娃往往是一个孪生概念,有学区房的地方,一定有鸡娃,而很多学区房,之所以成为升学率高企的名校,也正是因为虎妈们硬生生鸡娃给“鸡”出来的。

中产鸡娃风气日盛,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中产家庭,父母真正能够留给子女传承的东西,其实并不多:

留房产吧,未来如果出现房价下跌、失去流动性,或者因为负债抵押、被拍卖,年久失修成为危房不能居住等,说不定子女还要额外缴税,房产反倒可能成为累赘和负担,而父母总有一天要先行离开这个世界,能靠退休工资养子女一辈子吗?

留现金存款吧,多数中产家庭也不可能像那些豪门家族,能够有亿万的存款财富,保儿女一生荣华富贵不愁吃穿,多数中产其实也就那么几百万甚至一两千万,到二三十年后,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看看几十年前的万元户,如今还剩多少购买力?

留权力、帽子?就更不用说了,大多数涉及到权力范畴的,都属于公共资源,不像房产、存款等财富是私人资源,私人资源父母是可以完全自由自主支配的,想留给谁留给谁,但是诸如权力、帽子等公共资源,父母在位时,尚且未必能一个人说了算,一旦退休或者转非,实职变虚职,那人走茶凉是最常见不过的事了。

更何况,就算孩子生得早,父母55岁60岁的时候,孩子也才30岁,靠父母一辈的影响力,顶多也就能持续那么几年,再加个5年、10年,孩子还能爬多快?最后这点“遗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多数中产家庭而言,真正能够留给子女传承下去的,其实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智力、文化教养、认知能力等这些软性资源,特别是认知方面的壁垒,是中产和底层最厚重的护城河,在防止阶层滑落上,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打破认知壁垒要比打破财富壁垒,困难得多的多。

现如今,中产家庭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特别看重,内卷程度高,是很正常的,因为底层已经放弃了,放羊式养娃,很多是顺其自然,成龙上天、成蛇钻草,而上层人士可能他们的子女都不屑于和你们卷中、高考,有的甚至小学就已经规划出国留学了。

所以,对于中产而言,只要战胜大部分相同阶层的中产竞争对手,就能够保住子女阶层不滑落,过得不比父母差。

毕竟,都已经养育了那么多年,那么多的沉没成本都已经投入了,不管买不买学区房,都要付出那么十几二十年的养育成本和心血,多的都花了,最后临门一脚的学区房冲刺进入重点初高中,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尽力呢?

因此,综上所述,对于中产家庭的父母而言,真正能传承给子女的东西,其实并不多,买学区房本质上买的不是房,而是买教育资源,只不过,多了房产这种物质财富作为一个兜底选项而已,起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稳住孩子的下限。

先有学区房,还是先有鸡娃,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怎样才能最大限度构筑起阶层的壁垒和护城河,避免有朝一日子女后代滑落阶层。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