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年老色衰的荣妃娘娘独自在冷宫的废院里刷马桶,结果不小心撞到墙壁,被掉落的木桶砸伤而死。此时,隔壁的宫殿中,康熙皇帝和臣子们正在大摆宴席,庆祝康熙六十年的盛世。

荣妃娘娘凄惨的遭遇,和康熙皇帝的欢歌艳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位荣妃娘娘大概是《康熙王朝》里面最有看点的女性人物之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早年,她深受皇宠,地位尊贵,与康熙皇帝那是琴瑟相鸣,但没想到,到了最后,她落了一个被贬为奴,在皇宫中任人欺负、耻笑的下场。

为什么盛极一时的荣妃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真的是皇帝太狠心吗?还是她和康熙之间有什么样不可为知的隐情?

一、荣妃的悲剧

荣妃娘娘的悲剧,主要就出在废太子这件事上,当时,康熙皇帝当着众位阿哥格格们的面,宣布废太子一事。

谁想,荣妃却打断了皇上的说话,大声疾呼,皇上太子不能废啊。

这话一出,康熙皇帝马上变了脸色。

荣妃公然在朝堂之上抗议康熙的主张,显然冒犯了皇威,最后,皇帝只能罢免了她皇贵妃的职位,将她贬为荣常在。

荣妃为什么要这么做?

孝庄太后临死之前,确实委托过荣妃让她劝劝康熙,不要轻易废掉太子,因为废掉太子之后,更会引得剩下的皇子们为了皇位,互相争夺,骨肉相残,她不希望这样的情况发生。

因此,在孝庄太后看来,更合适的方式,就是把太子留下,太子虽然有些毛病,但总体来说还是个好孩子。

荣妃深深把孝庄太后的这些话记下了,也顺利传达到了康熙皇帝的耳朵里。

但是她做错了一件事,就是没有在合适的场合说这番话。而且,她也并没有完全理解孝庄太后这番话的含义。

孝庄太后当时确实是跟她这么说的。

荣妃也问过太后如果康熙不听怎么办?

孝庄太后说,那你就不干,跟他理论,要么你就跟他说这是我的懿旨。

孝庄太后可没有跟荣妃说在公开场合当着众人的面这样说,她只是让荣妃在康熙身边旁敲侧击,实在不行的话,就说是自己的懿旨,希望康熙能够听进去。

但是孝庄太后怎么可能不知道,朝堂之上,真正做决定的人是康熙,不管他废不废太子,自己都无法左右。

当初,孝庄主张不撤藩,康熙执意要这么做,祖孙两闹得不可开交时,孝庄就已经明白,这个朝堂真正的主人只有康熙。

所以,孝庄临死之前这番话的意义是在担心康熙,她不放心,怕自己走后,朝堂真的出什么乱子,康熙会应付不过来。那么太子在,起码朝堂表面能够维持平和,总比太子一撤,皇子相争,整个朝堂乱糟糟的要好。

但是,荣妃一直在强调说,废太子之后会导致骨肉相残。

其实这两件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孝庄太后这番话的重点是在后面那句,她既怕废太子,但更怕骨肉相残。

荣妃只是记住了孝庄太后的这句话,但是她没有搞清楚这些话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也没有搞清楚话背后的意义,更没有看清楚当时朝堂之上真正的局面。

那时,索额图已经起了弑君之心,他是太子党羽,太子对他的行为既没有反对,也没有告诉皇上,康熙一直在等太子报告自己,但是等了一个月,太子都没有说。这件事彻底触动了康熙的底线,为了大清江山,为了自己的皇权稳定,他不得不做这个艰难的决定。

谁知,消息刚一宣布,荣妃就出来打岔子,康熙只能把她贬了。

二、荣妃善良,但不聪明

荣妃一开始就受到了康熙皇帝的恩宠,虽然她只生了一个女儿,但她仍然被封为皇贵妃。因为她为人贤淑端庄,德才兼备,比起把争字写在脸上的惠妃,康熙显然更喜欢同荣妃在一起。

所以,康熙时常同荣妃一块谈心,有时也会与她交流国家朝政。

康熙是有意在培养她的,他也说过,希望荣妃能够像老祖宗多学学她的本事,他是真的希望荣妃可以成为自己的贤内助,他身边有一个可靠的女人,既贴心,又能时常提点他。

甚至,孝庄太后也是这么看的,所以,她曾经专门跟荣妃说过,从此以后,皇帝就交给你了,希望你好好待他。

荣妃虽然把这些话都记下了,但是她的善良总是使不到点上,或者说,她虽然善良,但是不够有智慧,不适合在皇宫中生存。

原先,康熙曾跟她提过福建百姓迁界需要银两安抚,朝堂没有那么多的积蓄,荣妃想出一个法子就是后宫节俭开支,省出银两来,帮助康熙办事。

于是,她把这个事去同惠妃商量,结果惠妃顺水推舟,提出后宫需要一个主持大局的人。因此,荣妃在康熙面前举荐了惠妃,并提出了这个主张。最后,惠妃成了主持,在后宫位高权重,但后宫非但没有省下银子,还多花销了二千多两。

这个事康熙很生气,把荣妃给训斥了一顿。

包括荣妃提议让大阿哥担当个职位一事。尽管是好心,希望大阿哥多些历练,这样一来,确实显得荣妃很大度,很有母仪风范,虽然是惠妃的儿子,还是为其着想,但是她没有考虑到朝堂关系的复杂。

大阿哥和太子之间已经开始明争暗斗,康熙不是不想给,他是害怕给了职位之后,会加深彼此双方的争斗。

这些复杂的宫廷斗争,荣妃始终都看不清楚。

康熙曾经也跟荣妃说过几句话,他说,皇帝的权威比正确与错误更重要,天子嘛,满朝文武可以叽叽喳喳,唯有皇上必须独断,

皇帝就代表着这个朝堂最后的审判,他必须公正客观,不带儿女私情,否则,谁人能够信服皇上。

康熙和孝庄太后也曾当着荣妃的面说过,党政历朝历代都有,既可怕又可用,圣君不怕,反能利用。

这些话荣妃都没有听进去,恰恰就忽略了这些,关键时刻容易感情用事。

比如,蒙古大汗葛尓丹公然在朝堂上要求康熙把自己的女儿蓝齐儿嫁给他,蓝齐儿是康熙的心头肉,他本来就不舍得,但是碍于当时的局势,他为了顾全大局,不得不嫁女儿。

荣妃听到消息以后,哭哭啼啼,反倒叫康熙还要哄她。

后来,康熙与葛尓丹大战,荣妃在战营中不听劝告,私自跑去会见蓝齐儿,差点酿成大祸。

再后来,荣妃降为荣常在后,康熙又把废太子曾经的女人红玉带给容妃照顾。这位红玉身份特殊,是反动党派杨起熊的女儿,但杨起熊曾自称是明朝朱三太子朱慈炯,所以大家都以为这位红玉是前朝太子的后人。

此时,红玉已经怀上了废太子的骨肉,所以康熙思来想去,只能把她放在容妃这里托她照顾。

荣妃却私自放走了红玉,使得红玉自杀。康熙并没有说过要杀红玉,是荣妃一直以为康熙铁石心肠,心太毒。

最后,康熙也没有办法,只能将荣妃逐出后宫,打入宗人府变成奴婢。惠妃又暗中派人加害于她,让她清扫马桶,受尽折磨。

但是,倘若没有这些事情发生,荣妃留在宫中侍奉皇上,也不会是惠妃娘娘的对手。

三、康熙皇帝对荣妃的深情

康熙对荣妃一直是情深意重的。

当时,他没有想到荣妃当众说出让他不要废太子这样的话,他只是叫荣妃住口。

可是,荣妃不听还要接着说。

还是惠妃会圆场子,马上接了一句,说老祖宗去世的时候她在场,没有说过这句话,康熙马上顺着这句话说,就是在给荣妃台阶下。

可是荣妃没有理会,继续说。

康熙叫人把荣妃拉下殿堂,私底下,他又同荣妃说,你知不知道这事影响太坏?

荣妃还是说不能废太子,就怕骨肉相残。

康熙大怒,只能把荣妃革职,并将其禁足在宫中,表面看是对荣妃的惩罚,实际是对她的一种保护,希望她不要再惹事。

可是,荣妃还是不明白康熙的处境艰难,他并不是一个冷血无情的皇上,而是不得不这么做。

她以为康熙罢贬她,是因为把朝堂之上的怨气怒火都发泄到了她的身上,其实,是她不理解康熙内心的无奈苦楚,也不理解康熙面临的局面复杂,最后,两个人只能走到岔路口。

康熙曾以后荣妃是会懂自己的那个人,后来,他错了,荣妃根本没有走进他的内心。

康熙这个人表面看起来铁面无私,不讲人情,其实,他是最讲人情,最疼自己的阿哥格格、皇族大臣们的。

比如大阿哥曾被葛尓丹俘虏一事,他就为大阿哥遮丑,还有太子虽然被废,但是康熙从来没有想过要杀他,他没有想到是大阿哥提出要杀掉自己的兄弟,另外,明珠,索额图违乱朝堂,十恶不赦,但最后,他也没有将其死罪。

他总是留着那一丝情面,心底是暖洋洋的爱意,这些荣妃都没有看到。

荣妃去世以后,康熙传旨,让那些曾经看到荣妃刷马桶的太监们全部陪葬,他是不希望有人看到荣妃曾经狼狈不堪的局面,让人在她死后到处说坏话。

还有,康熙还派人为荣妃杜撰,将其封为孝慈仁皇后,说她和自己心心相印,感情一直很好。他是希望后人一直能够传颂他和荣妃之间的佳话,他是在为荣妃保留最后的尊严。

他心底的这份爱,爱得太深沉,太沉重,以至于自己都太累太辛苦。

孝庄太后曾说,治国容易治家难。

荣妃始终都没办法摸透康熙的心,最后让康熙变成了孤家寡人,独自于世。

或许,他们不在朝堂之上,本可以做一对快乐的夫妻,但偏偏在朝堂之上,他们就没有办法成为普通夫妻。

私底下,他们可以是丈夫妻子,但是在外人面前,他们必须是君和臣。这意味着君臣之间永远是不可能对等的。

苏麻喇姑为什么不愿意嫁给康熙,其实她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她只愿意认康熙是主子。

荣妃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最终让康熙不得不伤透了心,也给自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四、

咱们只是从影视剧的角度来谈论这个人物。

历史上是没有荣妃这个人物的,这应该是好几位后妃形象的杂糅。

康熙曾经有位皇后叫做孝懿仁皇后,也只有一女,但没有成年。

还有一位后妃,也有一女,十分受宠,曾和亲蒙古。

不过,就从这部电视剧里来说,荣妃这个人物还确实值得这么说道两句。

所谓的善,不是真善,你以为对别人好,实际不一定是真好。

这就好像,平常父母对孩子说我是为你好,其实,父母根本不懂孩子的心,这种好,不是真的好,孩子也是不会接受的。

所以,善良还需加上智慧,懂得世道生存,与人相处的道理,善良才是有价值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