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记者 陈雪柠
京津冀三地区域经济企稳回升,协同发展扎实推进。昨天(6月5日),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一季度,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京津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3%,高于上年全年2.3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天津和河北分别为9947.7亿元、3715.4亿元和10041.4亿元,分别增长3.1%、5.5%和5.1%,较上年全年分别提高2.4个、4.5个、1.3个百分点。
(资料图片)
整体向好
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
工厂里部署数以万计的传感器实现全域感知,以数字孪生技术赋能生产工艺,将工厂全自动化率提升70%——在今年落成的北汽数字孪生智慧工厂里,搭载着多种全新装备的首台北京数智重卡顺利下线。作为北京最大的制造业企业,今年一季度,北汽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167亿元,同比增长5.1%;在京产值实现860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开门红”。
今年一季度,三地工业生产稳步回升。数据显示,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4%,降幅收窄9.3个百分点,电力行业增长11.5%,汽车行业由降转增。天津同比增长3.1%,提高4.1个百分点,生物医药产业链、中医药产业链、新能源产业链等12条重点产业链企业合计增长3.5%,占比接近8成。河北同比增长6.5%,提高1个百分点,九大主导产业中生物医药产业增长最快,增速为22%。
服务业发展整体向好。京津冀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比上年全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增长4.6%,提高1.2个百分点,信息服务、金融行业持续带动,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9成,住宿餐饮、交通运输、文体娱乐行业由降转增。天津同比增长6%,提高4.3个百分点。河北同比增长5.1%,提高1.9个百分点。
随着各地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和京津冀消费季活动开展,京津冀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97.7亿元,同比增长4.1%,高于上年全年7.4个百分点。
联动增强
中关村科技城对接项目近百个
作为北京科技创新金名片的中关村,在协同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天津宝坻、天津滨海、河北保定、河北雄安……走出北京的中关村,带团队、带项目、带服务、带理念,在津冀大地上多点开花,数年间崛起一个个协同创新高地。
据统计,一季度,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对接项目近100个,引入市场主体51家,截至目前已累计入驻市场主体1075家,引进实体项目9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80%。天津吸引京、冀投资额564.1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部引进内资的53.2%,提高4.8个百分点。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946个,其中北京转入单位占比超7成,主要落地在廊坊、石家庄、保定和唐山,合计占比超5成。
三地交通运输更加便利。京秦高速公路全线贯通,秦皇岛至北京缩短半小时车程;厂通路潮白河大桥开启水中主墩基础施工,全线通车后,河北大厂进京距离将缩短20公里,行驶时间缩短半小时;京唐城际铁路城市副中心隧道开挖,工程完成后,京唐城际铁路从唐山站可直达北京城市副中心站。
三地民生保障更进一步。北京举办2023年首场京津冀专场招聘会,100家优质企业面向通州区和“北三县”重点就业群体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京津冀(河北三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园,可容纳50余家人力资源机构进行区域间人才供需对接。三地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增至685家、互认项目5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313家。
厚积薄发
高端产业加速引领三地发展
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29个路口、双向750公里城市道路实现车路云一体化功能全覆盖,数字医疗示范中心接入44家医疗机构、归集37万份病例……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展示了北京在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
北京正在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数据显示,一季度,北京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4265.7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7.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9%,比上年全年提高1.3个百分点。天津和河北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和7.2%,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9个和0.7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投资彰显活力。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2%和42.6%,集成电路、云计算、通信等项目加快建设。天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8.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41.9%。河北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3%,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72.9%,环保产业增长38.3%。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京津冀有85家企业上榜,占中国上榜企业的比重近3成,其中北京79家,位列全球第三、全国第一,高成长创新主体潜力突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