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学家推断,地球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约3个物种灭绝。虽然从进化角度来看,物种灭绝本是自然规律,但现在进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罪魁祸首却是人类。自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人口不断增加,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对大自然的干扰也越来越多,导致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而新的物种却很难再产生。


【资料图】

在这个星球上,万物是一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动植物大灭绝,人类还能生存多久?我们的生态系统远比想象中脆弱,当它受损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体系崩溃。人类现在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力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在尽力挽救濒危生物或寻找“失踪”多年的物种(指不一定灭绝,但至少10年没有出现的物种),尝试做出最后一点努力。在这“寻找失踪物种”名录上,世界上最大的蜜蜂——华莱士巨蜂名列其中。

巨蜂档案

要寻找失踪的巨蜂,就得先了解它是个什么样的生物。其实它的学名是冥王切叶蜂,虽然其雄蜂身长仅有2.3厘米,但雌蜂是普通蜜蜂的四倍,大约有人类大拇指那般大!世界上最小的蜜蜂在澳大利亚,身长仅有1.8毫米。而我们的巨蜂雌性身长可达3.9厘米,翼展超过6厘米,外形就像黑色的甲虫,腹部还有醒目的白色条纹。因其体形巨大,江湖人称“空中斗牛犬”。与我们常见的社会性蜜蜂不同,它们过着独栖生活,这意味着它们没有等级的分化,每个雌蜂都是自己的“女王”,独自筑巢和采粉贮粮,而且性格似乎都比较温和,不太具有攻击性。

不过这个蜜蜂总科中的大佬神秘得很,至今人类都没有见过几次,对其分布特点、栖息地条件以及饮食特点都知之甚少,可谓这个星球上最难以捉摸的蜜蜂。据说,它只生存在印度尼西亚的三个岛屿上,还和白蚁住一块。为什么?科学家也不清楚,因为它稀少、巢穴又偏僻,实在不容易探究。只知道它常常用巨大的下颚搬运树脂再混合木纤维在白蚁穴中建造家园,还和其他蜜蜂一样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却不生产蜂蜜。既然如此罕见,人类又是怎么发现它的?

与人类初相遇

人类与巨蜂的初次相遇还得从1859年说起。那年,世界著名的自然学家阿尔弗雷德·华莱士在马来西亚群岛探索稀有动植物时首次发现了这种蜜蜂。由此,这种巨蜂开始有了名字——冥王切叶蜂,俗称华莱士巨蜂。

不过由于岛上的稀奇生物太多,它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华莱士在书中只是轻描淡写地将其描述为“一只巨大的长得像黄蜂的昆虫,像甲虫一样有着巨大的下颚”。也许是“埋怨”人类没有给予自己应有的重视与地位,巨蜂“一气之下”从人类的视野中消失了。虽然后来有识货的人指出它是“世界最大的蜜蜂”,但也无济于事。此后的100年间都未曾发现其踪迹,人们一度以为它已经灭绝了(一般在50年里在野外没有被发现,便可认为是灭绝的物种)。由于当时人类正忙着自己的生存发展,便也顾不上这种小蜜蜂了。

直到1981年,美国昆虫学家亚当·梅瑟尔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占岛和附近其他岛屿上再次发现了它的踪迹。这一次人类似乎对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梅瑟尔所发现的6个蜂窝都寄居在树栖的白蚁穴中,也许正是这独特的筑巢习惯让它很难被发现。每个蜂窝都有几只雌蜂,不过奇怪的是他并未在巢内发现任何雄蜂。他还观察到雌蜂会用巨大的下颚搬回木纤维,再混合树脂筑巢。

考察完毕后,梅瑟尔便带回了几个标本,目前这些标本存放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其他一些研究机构。

在此之后的几十年,巨蜂再次消失了。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人们开始担心,巨蜂不会真的灭绝了吧?这一次,人类不再无动于衷,决心寻找这种失踪的巨蜂,希望能更深入了解巨蜂的生活习性,从而能够保护其免遭灭绝。

寻找失踪的巨蜂

2019年1月,一个研究小组追随华莱士的步伐,前往印度尼西亚寻找巨蜂。尽管蜜蜂很大很显眼,但它的稀有性、偏远的位置和奇特的筑巢习惯,使得这一趟“寻蜂之旅”并不容易。

根据梅瑟尔的论文,研究人员了解到华莱士巨蜂倾向栖息于低地森林和白蚁穴附近。于是他们在丛林中连续观察了数十个白蚁穴,每个蚁穴往往要花上半小时查看。有时他们以为找到了巨蜂,却发现其实只是黄蜂,在连续几天毫无收获之后研究人员开始有些气馁。不过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第5天的时候,研究人员终于在一个2.4米高的白蚁穴中找到了一只“孤零零”的雌性巨蜂!

巨蜂还活着!真好!这是38年来科学家首次发现活着的华莱士巨峰,证实世界最大的蜜蜂仍然存在,并未灭绝。不过,为了保护蜜蜂,他们并不愿意透露发现蜜蜂的确切地点。毕竟,巨蜂已经成为许多收藏家的目标。2018年,在线购物网站上出现了两个华莱士巨蜂的标本,其价格甚至高达9000美元。下一步,研究人员希望与当地科学家合作,进行更广泛的研究,确保这种世界上最大的蜜蜂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寻找巨蜂的旅程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但保护动植物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