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读者都知道,我养了一只猫,叫:八蛋。
王八蛋的“八”,王八蛋的“蛋”…
(相关资料图)
我的孩子喜乐出生那天,八蛋五岁…
现在,喜乐三岁了,正是猫狗嫌的年纪,时常扯八蛋的尾巴,在八蛋耳边大吼大叫…
但是,八蛋很少生气,一副“我不和小屁孩一般见识”的神情…
他们打打闹闹,朝夕相处,日积月累,感情深厚…
现在,八蛋已经8岁多了,按照猫的寿命折算,相当于人类50岁,也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我算了一下,如果没有意外,等到喜乐九岁,八蛋可能就要离我们而去…
也就是说,与八蛋分别,可能会是喜乐人生中的第一场生离死别…
有时候,我忍不住对那一天忧心忡忡,但又无可避免,也无可奈何…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对谈节目…
几位知识界知名人物,围坐中国现代文学馆,聊“爱猫和爱人”的话题,就这么个话题,居然聊到了深夜…
李敬泽说:我猫死的那次,我30多岁,是我人生里第一次感受生离死别。猫身上生生死死,变成了演练我们自己的生命。
这句话,击中了我…
猫只有十六七年寿命,这注定猫大概率会先走一步…
我曾经在脑海里预演过八蛋死的那一天,我自己,妻子和孩子,全家人的情绪起落…
我知道,那将是悲伤的一天,却又是一场珍贵的生命教育…
原来,养猫,也是一场修行。
戴锦华提到:越来越多人养猫,可能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惧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所以,大家宁肯把这种亲密关系投射到一个小动物身上,与一个小动物保持亲密关系似乎更容易…
确实如此,小猫才不会和你争论俄乌战争、清零放开、中医西医…
小猫只会对你说:喵,愚蠢的人类,你TM说什么都是对的!
这个谈话节目名叫《文学馆之夜》,共七集,中国现代文学馆和腾讯新闻联合出品,已经在腾讯新闻全部更新完毕…
参与对谈的嘉宾有:贾樟柯、李敬泽、戴锦华、双雪涛、梁晓声、刘震云、张泉灵、李洱、李诞…
节目目前豆瓣暂未开分,仅有40条短评…
但是,绝大多数网友却打出了五星满分…
他们聊的话题,都与我们普通人息息相关:故乡,养猫,怎么说话,父子关系,脑机接口,跑步和基因…
这些话题,不是我们喝大酒时候聊的吗?
但他们却聊出“文学性”…
比如,故乡这个话题…
他们聊到了鲁迅的《故乡》,沈从文的《边城》,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以及中国人的故乡情结…
故乡这个词,这个“故”字是过去时,是曾经、原来、从前的意思…
也就是说,当你离开的时候,“家乡”就变成了“故乡”…
故乡,就是那个你在那里出生,你在那里长大,但最终你要离开的地方。
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故乡情结”是一种非常普遍,极其复杂,但又人尽皆知的情结…
改革开放四十年,地域发展不均衡,造就了这个国家庞大的离乡群体,每年一次声势浩大的“春运”,就是这种情结的真实体现。
纪录片《归途列车》
你不想离开家乡,但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房子,为了孩子,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你又不得不离开家乡…
若干年后…
当你适应了漂泊在外的生活,你不再想返回家乡,但房子、孩子和票子,又逼迫你回到自己的家乡…
离开故乡还是回到故乡,成为很多中国人大半辈子的拉扯。
贾樟柯二十三岁离开山西,双雪涛三十岁离开东北…
我也在二十五岁那年离开了重庆…
先到上海,再辗转到广州,然后落地生根,安家落户…
坦率的说,四十岁之前,我并不眷念故乡…
四十岁之后,忽然发现,其实正是故乡塑造了今天的自己…
重庆外婆家,我在这里长大
比如,贾樟柯说,他一直是在用汾阳话思考问题…
写剧本的时候,脑子里先是用汾阳话写了一遍,再被自动翻译成了普通话,然后才变成文字…
而我也是在几年前发现,自己其实一直是在用重庆话思维,话到嘴边说出口的时候,被翻译成了普通话…
比如,当我骂人的时候,第一时间的反应是“龟儿子”,说出口的时候却被翻译成了:傻逼。
比如,贾樟柯提到,他曾经很反感县城那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隔三差五的婚礼、满月酒、以及各种纠纷,让人疲惫不堪…
但随着年纪大了,你又怀念那种生活…
我想,对于离乡背井的人来说,这些说不清是恨还是爱的感受,都是真切的对于故乡的感受…
这个节目,当你看上十分钟,你会发现好像“文学”也没那么高不可攀,“生活”也没有那么粗鄙不堪…
或许,就像李敬泽说的那样:其实,一切都与文学有关。
只不过,生活中我们很少把一个事情想得那么深入,或者不会赋予那么多的情感和诗意…
比如,我们每天都要“说话”,但我们很少去想:这年头,说话其实是一件特别复杂,特别困难,特别危险,也特别严重的事情。
李敬泽说:我们中国人常说做人难,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说话难。
尤其是在这个众语喧哗,然后价值观撕裂,并且又极度情绪化的时代,说话,成了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古人说的“祸从口出”,在今天变成了现实。
说回这个节目《文学馆之夜》,七集我一个晚上就看完了…
它聊一些琐碎日常,“养猫”和“怎么说话”之类…
它也聊一些热门话题,“脑机接口”之类…
节目组找的嘉宾,都很恰当…
比如,聊养猫请的是戴锦华和史航,都是养猫的人,史航甚至养过十多只…
比如,让贾樟柯和双雪涛聊“故乡”,让刘震云和李诞聊“说话”,让科幻作家和神经科学家聊“脑机接口”…
它很通俗,但又不流俗。
通俗是指他们聊的都是很生活化、很世俗的主题,但又聊出了文学的深度、广度和诗意。
我喜欢这节目,它让我想起了上世纪90年代的文化风气…
那年月,聊诗歌,聊文学,还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但当时间来到21世纪,文学的处境却越来越尴尬…
就连我推荐这样一个有趣的文学节目,同事都在担心“阅读量恐怕不会好”…
事实上,正如《文学馆之夜》这个节目所表达的那样,文学并不枯燥,并不是曲高和寡,更不是装逼和无病呻吟…
文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很接地气…
举几个例子吧…
几年前,看过基本诗集,作者是一个患上尘肺病的矿工…
他叫:陈年喜。
他把自己的工作、经历、病痛写成了诗歌…
我拨开大地的腹腔
取出过金银锡铁镍铜
我把它们从几千米的地下捕捞到地上
把这些不属于我的财宝
交给祖国和人民
一些副产我留下了
——一点尘肺半身风湿痛
看过陈年喜的诗,你难道会说:文学和我没有关系?
陈年喜
前几天,刷抖音…
发现赵雷的一首新歌在抖音上火了…
这是一首写给妈妈的歌,赵雷用超现实的手法,写出了一个婴儿从哇哇落地到与母亲的几世缘分…
歌词有很强烈的文学性…
我曾经以为,抖音上只有“鸡你太美”这种歌能火呢…
原来,文学并不遥远,文学也并未过时…
因为它就在我们心底…
只要你自己愿意,它就会跑出来拥抱你。
乌鸦推荐
「腾讯新闻」出品《文学馆之夜》
「腾讯新闻」搜索 “文学馆之夜” 即可观看
关键词: